行业动态
会议查询
第十六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在太原召开
时间:2013-06-10 13:02来源:未知
人民网太原4月27日电(刘志友)2013年4月26日,第十六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在山西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会展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学基金会主办,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承办,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北京麦迪卫康广告有限公司协办。
据了解,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作为国内心血管介入领域最早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一直秉承推广、规范、提高的办会宗旨,在过去的十五届会议中,论坛的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大连、南京、天津、西安、长沙、哈尔滨、杭州、郑州、济南、南宁等城市,极大地推动了介入心脏病学在中国的发展,缩小了我国介入心脏病学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培训了我国心血管介入领域的专业人才,提高了我国心血管疾病专业队伍的素质。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蒋世良教授在第十六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上向记者阐述了2009-2012年地方医院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有关信息。蒋世良教授介绍,根据卫生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信息网络直报系统统计,2009-2012年全国地方医院先心病介入治疗共81645例,总成功率97.70%,在统计的全国地方医院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81645例中,总并发症是675例,总并发症发生率0.83%,严重并发症是135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17%;死亡率0.03%(24/81645)。
经(桡/尺)动脉冠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患者获益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是冠心病治疗中近20年来研究最为活跃、发展进步最快的领域。随着冠脉介入治疗技术的成熟和器械日臻完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血管入路从以往单一的股动脉入径扩展至当前经前臂(桡/尺)动脉多条入径,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微创化不断深入普及并提高到一个新的治疗水平发展,为冠心病患者带来了最大的治疗获益。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傅向华教授指出,近年来,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进步与发展也围绕着这个理念,使经前臂(桡/尺)动脉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不断深入普及并提高到一个新的治疗水平。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经前臂(桡/尺)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是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发展的里程碑,是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发展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普及医疗技术 加强心律失常介入诊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我国心律失常学科的进展得到了很大的推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介绍到:植入心脏起搏器是针对心动过缓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根据卫生部网上注册资料2012年我国植入起搏器大约有49502例(部队医院除外,其数据约为注册数据的10%), 比2011年增长15.2%, 其中双腔起搏器比例近60 %。
目前学科在规范诊疗、加强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努力,今后将进一步完善数据,加强心律失常介入诊疗的质控工作及患者随访工作,提高成熟技术的普及力度,开展相关研究。同时,充分发挥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培训基地的作用,培训出更多合格的心律失常介入医师,培养新一代研究型学术人才和团队,推进我国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
心律失常注册研究项目收获新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表示,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但是我国心律失常疾病的发病情况、诊疗策略、患者预后等信息十分匮乏,心律失常研究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据了解,此次心律失常注册研究项目是为了了解我国心律失常疾病的患病情况、疾病原因、诊疗策略、疾病预后等信息。为确定我国心律失常治疗的规范化、指南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可供参考的证据,为整合临床资源、开展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提供支持,为促进整个学科的进步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搭建平台。
马长生教授表示,心律失常注册研究项目的开展,将有助于了解心房颤动等常见心律失常诊治状况,缩小临床和指南的差距,并为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诊疗指南提供依据。对于心脏性猝死、遗传性心律失常等少见疾病,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病例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该领域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有效防治肺栓塞 需建立规范流程
急性肺栓塞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而引起环障碍的病理生理综合征,肺栓塞是引起心源性猝死、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的常见原因。由于其临床表现谱宽、从没有任何表现到猝死都可以发生,且症状缺乏特异性,如何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并进行治疗分层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而缺乏规范的诊治流程和评估系统,也是长期以来急性肺栓塞被漏诊、误治、发病率一直被严重低估的主要原因。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内科主任黄岚教授介绍,常用的临床评估标准有加拿大wells评分和修正的Geneva评分。这两种评分标准均简单易懂,所需的临床资料也较易获得,适合在基层医院普及。根据危险评分,肺栓塞发生率在10%以下为低危,30%左右为中危,65%以上为高危。肺栓塞是临床常见病,按照规范化诊断流程逐步选择检查手段,并采用合理的预后评估系统对患者进行治疗分层,对规范我国肺栓塞防治并节约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总结我国肺血管病诊治经验,提高该领域的研究水平。
阳光心血管研究基金下项目 推进开展临床科研创新
“在中国,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部死亡例数的40%,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国内冠脉介入治疗临床应用已近30年,在此期间,冠脉介入器械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产品工艺水平也已趋于完善。”这是记者从第十六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中国医师协会“阳光心血管研究基金项目”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情况。本次发布会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协办、赛诺医疗科学技术有限公司资助。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霍勇教授主持了启动仪式。
该项基金将通过3年时间对研究项目进行科研资助,每个课题的最高资助限额为10万元人民币。本基金申请人需要是在临床一线工作具有冠脉介入丰富经验的医生,无长期离开临床工作计划,有2年时间完成本研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员。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阳光心血管研究基金项目”是专门针对冠脉介入领域的临床研究设立的专项基金,其目的在为临床一线医师提供科研启动基金,同时希望能把阳光心血管研究基金作为国家相关领域科研项目的种子基金,以期进一步推进临床科研的开展。同时,项目以进一步拓展现阶段国内相关的冠脉介入器械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为宗旨。